编者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是对面临新形势、新环境下的中国寻求新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对新时代下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特别撰文,并致信中国网365bet网络娱乐频道(《议库》项目),表达他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想。
以下为来稿原文(略有编改,标题为编者加。)
杨学义 资料图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之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将在党领导下的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满足,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和大国担当也使得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更加坚定,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是当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必修课”。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旗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是对面临新形势、新环境下的中国寻求新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对新时代下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要求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理论创新成果。追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段历史进程中,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历经千锤百炼得出了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是永葆青春与活力,勇于正面面对自身问题、以顽强意志实现自我革命的党,是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高度重视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正面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壮士断腕的顽强意志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上,我们的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因此,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前提,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工作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与进入新时代相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发展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逐步解决了全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不久之后也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的同时,更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除了继续推动发展之外,我们还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简洁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饱含着党对人民需求、人民利益的关切。我们的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定位和发展阶段的判断,真正体现了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引领新时代改革与发展的价值所在与根本目标,我们党不懈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例,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是否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参考指标。全国各族人民,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大大提高,对教育质量、教育层次的需求逐步增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等内容,符合新时代人民对教育的基本需要和具体要求,也与新时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保持一致。“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重要举措都将在各个层次、各个层面逐步完善中国教育发展,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人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感受到教育事业的进步,真正感受到改革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实惠,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生领域的具体体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也明确了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牢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相关阅读: